亚高 发表于 2021-4-20 00:17:59

为什么明代金锭会有成色不足?

有同好在“首席泉友汇”分享了一枚永乐五十两金锭的图片,上面的铭文有“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从而引起了诸多同好的热议:
八成的金能进贡吗?
古代黄金的提炼纯度不高的,所以八成已经很不错了应该
南宋金挺都九七了,不可能明朝提炼技术还不及前朝
随驾,设备和冶炼条件可能没那么好
为啥呢?技术退步了?
可能跟国力有关,国力强盛财政充盈情况下,铸造货币成色就足,国家动荡国力衰退,财政收入不足,铸造货币就缩水。
这种八成色金可能本身是作为制作金器的料金
………………


亚高 发表于 2021-4-20 00:26:54

明代的黄金包括:足色金 成色金(九成、八成、七成),称量记重体系,标注重量,官方是认可的。实际上,江口沉银发现的大量金锭、金饰,也明显成色不足,而且并未明确标注成色。以下转帖及整理内容可以解释和说明:

明代的黄金并不像白银,逐渐货币泛化而成为主要的货币之一。明代黄金主要来源于赋税折色、矿课矿税和贡金,以及进呈。明代赋税折色主要表现在对赋粮的征收之上,这个制度从洪武年间就建立了。矿课矿税金,主要是指对官府或民间开矿所征收的产品实物税,并转化成黄金形式。而贡金,又称年例金,大致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征收的,并且成为明政府黄金的主要来源。

最早的有关年例金的记载始于嘉靖七年,《云南通志》卷十一记载:“嘉靖七年题年例金一千两,将应征差发银照时估价两平收买真正成色金,每十两为一锭,并每年额办与余剩银两、及脏罚金各照原收成色,每二十两一锭。一同解部。”年例金主要是针对云南征收的,开始于嘉靖四年(《明世宗实录》卷57)。嘉靖十三年的时候,年例金“每年春夏办足色金一千两,价银六千三百六十三两,秋冬办成色金一千两,价银五千五百六十七两,仍于差发银内动支收买。”

嘉靖十三年云南要上交的年例金数目由原来的一千两增加到了二千两,到了万历二十年,云南上交的年例金数目甚至达到了五千两之多,表明了明政府对黄金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云南每年需要上交这么多的年例金,但云南并不产金,虽然《明史·食货志》以及《续文献通考》中曾记载“后蓟、豫、齐、晋、川、滇所在进矿砂金银,复议开采,以助大工”。

《皇明经世文编》卷363《题免云南加增金两锭》明确记载“金虽解于云南,原不产于云南。……非买于土夷,则买于邻省”,上引《云南通志》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云南的黄金是靠购买来上解朝廷的,并且依据成色的不同,被铸造成十两或二十两重的金锭。

据史料记载,明代中后期有用白银市金的情况。《续文献通考》卷23记载,嘉靖四十三年“至十月又谕户部发银五万两买黄金、香料”;嘉靖四十五年五月“又命户部催买云南九成金二千,八成、七成金三千”。崔敏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的宦官,史书也记载明代皇帝命其发户部银六万市金的故事。在明代,户部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各地田赋折银都上缴到户部,户部为满足皇室需求,将收缴的白银通过购买形式转化成黄金、并铸造成金锭。

明代金锭就考古出土物和传世品来看,可见有二两、三两、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等规格。北京定陵万历皇帝墓葬中出土的103枚金锭分为十两和五两重两种。考古出土有1972年山西太原潞州出土洪武二十三年五十两金锭2枚;2001年湖北省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永乐十四年、十七年五十两金锭各1枚等。传世品中,2008年嘉德春拍见过嘉靖四十年五十两金锭1枚。

741741 发表于 2021-4-28 13:40:33

取露天矿,成色差别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明代金锭会有成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