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发表于 2021-12-11 13:35:15

解析「中央造幣廠檔」隱藏的一些奧秘

收到新書《中央造幣廠鑄金案與大陸運台黃金》後,有眼尖的讀者問起一個問題:「重慶廠鑄造的廠條總數,似略少於解送中央銀行的數量(頁53-68)。這是書中資料不完整?還是另有緣故?」
很高興終於有人提起這個問題!其實,這個現象不只出現在重慶廠條,後來的上海廠條也有。檔案顯示,上海廠總共鑄造了148萬多兩金條,卻解送央行151萬餘兩之多(《民國黃金檔案》,頁125以下)!何以如此?2020年初《民國黃金檔案》出版後,筆者原本計畫在的一場演講會解讀,但因疫情關係而取消,看來只能在此暫時補救。

首先,《中央造幣廠鑄金案與大陸運台黃金》之中有關廠條鑄造與解送數量,均來自重慶廠呈報央行的旬報,這份資料,確認是完整無疏漏的!(包括《民國黃金檔案》有關上海廠鑄造解送廠條數量,也是。)

這批旬報的出現,與1945.8.4.財政部的一份訓令(財錢甲字6985號)有關。民國時期廠條所遵循的規範,包括重量、成色、逐條編號等,大致源自於此,所以,其內容非常重要,請務必詳讀。(第一章 重慶廠鑄金案 【註13】,頁45) 當時,重慶廠奉命開鑄廠條,但廠長喬晉樑執行不力,引來財政部不滿,因此,特別訂立規矩,每一廠條如同有了身分證,包括鑄造時間、編號均詳列於報告之中。

這種做法,一直延續中央造幣廠遷回上海,直到1948年10月間,受央行委託鑄造新疆商業銀行鈔票發行準備黃金時(第二章 上海廠的特種金條。頁96-106),依然嚴格遵守著。

後來,1948年11月間起上海廠再奉命鑄造廠條,以應付金銀存兌與密運台灣之需,但,此時因情勢嚴峻,做法已趨鬆懈。可看到當時央行不斷催促,並示意上海廠不顧成色全力量產。原有的「旬報」因此改為「日報」,報告重點全放在「數量」上,不再註明「編號」。上海廠必須按央行、財部等上級指示限期趕鑄不同類型廠條若干,但朝令夕改,上海廠疲於奔命,已無法順序使用英文字軌與數字號碼。有以致之,日報已無法用以追蹤廠條鑄造時間及其先後,其功用僅在交代各種廠條的鑄數,如此而已。對於中央造幣廠,這是一段生產管理的黑暗期。

不過,根據個別檔案可知,對於中央造幣廠解送的廠條,央行有其驗收標準,除了目測外形是否規整?印記是否清楚?是否錯蓋?最主要的還是1945.8.4.財政部財錢甲字6985號訓令中有關於重量公差的規定,例如一兩條不得低於9錢8分,不符規定的瑕疵品就必須驗退重鑄。這種程序,有其專有名詞,就是「重工」(Rework),也就是退回造幣廠投爐改鑄,再重新送驗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重工完成的廠條,因先前已計入鑄數,重工完畢再解送央行時,在帳目上,僅計算解數,但不再加入鑄數,以致鑄、解兩數,不再相同,且後者通常大於前者。

鑄金過程中,不免瑕疵與重工,這便是重慶廠、上海廠都存在著廠條鑄造數量略少於解送數量的原因。

到了台灣以後,眾所周知,廠條成色進行了整頓,台廠鑄金也回到從前的「旬報」。但耐人尋味的,台廠廠條不斷進化,成色整齊畫一,另一方面,大陸時期廠條所注重的重量公差也被取消(1950.7台廠鑄造10兩條其中編號DB821因故僅重2.7兩多,但並未重工,而仍向台銀收鑄費後發行,見頁172),連外觀設計也出現變化,也就是985,991等成色標準及新舊台條等…。但,唯獨不變的,就是台廠仍延續上海廠留下的編號,未另建標準。何以如此?

儘管到了台灣後,中央造幣廠的處境大幅改變,從原本的上級暨客戶財政部,在1949.5改隸央行,而央行則是在當時就走向虛級化。台廠的鑄金業務,在台改採契作(簽訂合同)方式,台銀、國防部(特別是台銀)取代央行成為主要客戶,環境與前大不相同,不過,當時大陸地區仍是廠條的主要終端市場,台廠則宣稱代表中央,廠名、廠徽與原有的編碼,似乎已成為現實與法統等不同層面的一線維繫,也是檔案中透露出的蛛絲螞跡。






wolfdada 发表于 2021-12-11 18:15:17

前排拿好小板凳,听戴老师讲课

梅花 发表于 2021-12-12 12:41:42

学习了,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析「中央造幣廠檔」隱藏的一些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