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钱币论坛_首席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席专场竞买 | 春拍日程四月 1日 德泉缘 | 7日 冠军 | 10日 SPINK世界币钞 中国币钞 | 12日 HKCS 早鸟票 | 15日 SBP瑰宝 机制币 纸钞 | 20日 三省 | 26日 邓通 | 17日 CICE北京

首席甄选店铺 首席收藏官方店铺 | 茉莉钱庄 | 权芳斋 | 德泉缘 | 德藏世界币章 | 广银阁 | 姑苏银庄 | 东丰阁 | 剑客精品银圆 | 成都小江 | WNumismatics

精选藏品列表 皇冠收藏 | 北京阿城哥 | 天生銀家 | 泉博文物 | 小陈弟弟 | 万泉斋 | 泉是漏 | 浩川收藏 | 蜀藏阁 | 汕头博雅藏 | 梧诲泉阁 | 凝晖堂

查看: 6439|回复: 2

台湾央行最保守的政策:百年金币政策的回顾与比较(上)

[复制链接]

3

主题

8

帖子

185

积分

童生

Rank: 2

积分
185
发表于 2019-7-16 20: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發表於Medium

近期國際政經局勢詭譎多變,黃金價格攀上五年內的新高,每盎司一度突破1430美元,庶民百姓紛紛關注,各台電視財經節目也無一錯過這個話題。但是金價飆高背後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除了是對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的擔憂外,同時也是對現代貨幣體制的再一次投下不信任票。學界對央行的利率匯率政策,早有諸多討論與批判,但是對於央行的鑄幣與貨幣屬性進行分析者,仍相對不多。

在前述的背景下,檢討我們的央行如何看待黃金與貨幣的聯繫,特別是橫跨銀本位、金本位與信用貨幣本位三種體系下發行金幣政策的軌跡,也能是我們回首來時路、前瞻未來世局變化的重要基準。

近現代中國鑄金幣與金本位的失敗

把時間回推到一百多年前,19世紀末以來,歐美列強遵循的貨幣政策是金銀複本位與金本位制度,這種必須有實體貴金屬(黃金與白銀)支撐的貨幣體系,是當時各國貿易的基礎,各國「本位幣」皆可按照純度與重量輕易地換算,不太可能發生信用貨幣時代的競貶或鑄幣稅傾斜的問題,因此即使日本都在19世紀末改採金本位;自明代以來奉行銀本位的中國,直至20世紀初才著手研擬與各國接軌的金本位幣制。

英國是列強中最早確立金本位貨幣制度的國家(1816年),圖為1817年英國發行的首枚sovereign金幣,直到今日sovereign仍在發行,是近代發行最久的一枚金幣。圖片來源:youtube「 Chards Coin and Bullion Dealer」。

1906年,大清光緒三十二年,戶部研製了一款預期將來要通行使用的金幣:「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庫平壹兩」,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枚中央政府推出的金本位幣,意義重大,可惜因為庫存不足、時間過於倉促,僅僅鑄造了兩年即停止,只留下為數不多的樣幣;唯一真正通行過的,是新疆所鑄造的餉金,用於發放給當地駐軍,但這是清末新疆複雜時空環境所造成的特例,且未流通全中國。

「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庫平壹兩」是清朝政府的首枚金幣,但這個發行計畫未能延續,留存不多。圖片來源:首席收藏網。真正(在部分區域)通行過的清朝金幣,是新疆的餉金,重量分為一錢、二錢等。圖片來源:首席收藏網。

當時中國黃金產量甚少,據1909年美國造幣局局長年度報告(1909 Annual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the Mint)的估計,1907年中國產金僅6,771公斤(而根據台北縣立黃金博物館委託的研究,光是台灣金瓜石礦山,在日本殖民政府的著力開採下,1908年產量即有1,042公斤);而據我的了解,清廷也確實對於開採金礦相當保守,總因為開挖會引起當地人(常常在邊疆)反彈或觸怒神明而不願馳禁。

民初幣制改革與銀本位的浮沉

宣統皇帝退位後,民國時期北洋政府也曾發行過袁世凱像拾圓、貳拾圓金幣,但仍受限諸多因素,基本上都是極少量的樣幣,未做流通;地方政府如雲南省、山東省也曾鑄造唐繼堯像或龍鳳國徽的金幣,但仍然都沒能成為流通幣,與國際接軌。

北洋政府在1919年發行過袁世凱像拾圓、貳拾圓金幣,但仍然並沒能流通,今天只能見到少量樣幣。圖片來源:首席收藏網。

民國初年幣制爭執焦點,除了金本位一直無法突破之外,更包括計重單位的爭議、即關乎國內通行基準的「圓兩之爭」。計重單位的爭議,其實早在清代就有,所以清代鑄造銀元或有以兩為主、或有以「貿易元」為主,後者即「庫七錢二分」(約為26.7公克)。1914年2月,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庫七錢二分」白銀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純度90%),但除了袁大頭銀幣外,民間交易仍盛行銀兩。

直到1933年國民政府頒令廢兩改元,才真的進入與國際完全接軌的「銀本位幣」制,但旋因美國購銀法案影響,國府無法承受白銀源源不絕外流,而在1935年宣布改採「法幣」政策,禁止金銀成為流通貨幣,這是近代中國信用貨幣的濫觴。

法幣政策的幣值穩定因為內外動亂頻仍,遭遇極大挑戰,好不容易支撐到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又起,法幣終於崩潰,接替的金圓券(金本位)更是失敗。據財政史料陳列室網站介紹,1949年3月31日,顧頡剛在日記中寫到,「上午一枚銀圓價值13,000元金圓券,下午已漲到17,000元」,一個月後,竟然達到官價可兌換400萬元金圓券的天文數字。金圓券失敗後,1949年(民國38年)行政院命令全國恢復銀本位,並鑄造許多孫中山像帆船銀幣流通,不僅中央造幣廠各分廠趕工,甚至委託墨西哥幫忙鑄造。

除了恢復帆船銀幣外,各地還鑄造許多印有「民國38年」字樣的地方特色銀幣或袁大頭,如雲南省大會堂銀幣、貴州竹子銀幣、新疆省造幣廠壹圓等等,台灣也鑄造了至今唯一一枚流通銀幣「38年伍角銀幣」。

直到1950年代初期,為了滿足西藏等邊疆地區的需要,中共還特別鑄造袁大頭銀幣供應,可見銀本位的力量在民間相當有韌性。隨國府遷台的眾多軍民,攜帶大量金銀幣而非法幣,意義更是無須贅述。

與金本位、銀本位皆擦身而過的台灣幣制改革

據吳興鏞著之《黃金檔案:國府黃金運台1949年》表示,政府遷台時,帶來黃金400萬兩、以及「價值200萬兩黃金」之白銀與銀元,黃金大多用作軍費,但白銀的用處一直不明,尚待人考證。

挾著鉅額實體金銀作為後盾,1949年,中央政府在台灣推行幣制改革,舊台幣四萬元兌換新台幣1元,而新台幣3元兌換銀本位幣1元。這就是為甚麼早年法律的罰金,都要乘以三計算,因為國幣是銀元,但實際上政府不鑄造銀元,只能以新台幣替代。

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依據台灣大學生化系名譽教授蘇仲卿的回憶,一美金在1949年是值5元新台幣、1950年貶至10元,此後到1960年代貶至40元,直到1970年代中期以後才稍回升至38元左右。

新台幣的貶值,並未在與國幣兌換上進行任何調整。但是國幣究竟有無嘗試過鑄造呢?其實查詢聯合報的報導,可發現1950、1960年代,社會上確實曾有非常多聲音呼籲政府重新鑄造國幣通行,但面對輿論的要求,財政部與央行都以「新台幣幣值穩定、受社會信任」為由,拒絕鑄造國幣,唯一一次最為接近的事件,大概要算是民國五十年國慶,中央造幣廠鑄造極少量的「中華民國五十年建國紀念壹圓」銀幣了吧,但該枚銀幣日後也被中央造幣廠認定屬於新台幣。

此前早在1949年,在大陸的中央政府就曾打算鑄造金本位幣流通,但因為實在沒有足夠庫存跟鑄造時間,只有極少數樣幣留存,並沒有實際成果。最後是中央造幣廠各分廠,分別鑄造各種規格的小金條(俗稱「廠條」)應急,力求穩定社會對政府貨幣政策的信任。台灣銀行也在政府遷台初期短暫開放「黃金儲蓄」,類似現在黃金存摺的產品,給予民眾將現金購買「黃金儲蓄」,可用台幣兌得比市價低的黃金,穩定新台幣的幣信。

1949年金本位樣幣,分為伍錢、貳錢伍分、貳錢、當銀元拾元、貳十元等種類。圖片來源:雅昌藝術網。

就人類社會的屬性來看,金跟銀是不可二分的,它們都是貨幣「準備」以及終極支付手段,但是黃金價格太過高昂,與庶民頗有距離,再加上政府黃金庫存並不餘裕,因此黃金儲蓄也在1950年12月底、新台幣初見穩定後旋即停辦,直到1965年才第一次發行金幣。

政府遷台後發行金幣初期1965~1966

1965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百歲誕辰,政府首次發行紀念金幣,重量分成30克與15克兩種,成色90%,面額分別為貳仟元與壹仟元,以當時台幣匯率與國際金價來換算,黃金價值約只等於新台幣1,350與675元,明顯是以高於市值甚多的方向來決定面額,而售價則分別是2,200與1,200元。

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金幣,是1965年政府發行的遷台後首枚金幣,分為1000圓以及2000圓版本,國父百年誕辰活動在當時慶祝規模極其盛大;同時還有發行銀幣組。這個時候的金幣跟黃金市價,其實差不多,而且面額還略高過金價,這跟此後相當不同。圖源:首席收藏網。

;隔年1966年,蔣中正總統80歲生日,也發行了「蔣總統八秩華誕紀念金幣」,重量31.06公克、成色95%,面額為貳仟元,這個時候,換算國際金價後,市價也不過是1,398元,還是以高於市價制定面額來發行。這也是迄今最後一枚如此發行的金幣。

1966年,政府發行「蔣總統八秩華誕紀念金幣」,這枚金幣鑄造工藝遠勝過前一年發行的國父誕辰紀念幣。此後直到1991年才再度發行有面值的金幣。圖片來源:首席收藏網。

此後政府的金幣政策大幅轉彎,怎麼個轉法呢?先是發行無面值的「金幣」、多年後再重新發行有面值的金幣,但此後面額高於市價的景況,再也不復返。
央行遷台後歷年發行的金幣,其面值、售價分別與當時的金價對比。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改發行無面值金章時期:1971~1986年

在1966年之後、1991年之前的25年間,政府未曾發行過「有面額」的金幣,而是發行了建國六十年紀念金章、蔣公九秩華誕紀念金章、建國七十年紀念金章、國父孫中山先生一二○歲誕辰紀念金章以及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金章等多款金章,規格、樣式加起來多達12種,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說明書上都會註明自己是「金幣」。

強調是「金幣」,但又不鐫刻幣值,實在讓人匪夷所思,我想,也許是政府也察覺到了,如果總是把金幣面額定在比市價還要高,未來恐會遇到以真金私鑄假幣倒賣回政府的風險;另外,1970年前後,美國尼克森總統終於受不了壓力而放棄布列敦森林體系黃金與美元1:35掛勾的協定、拒絕各國央行拿美元兌換黃金,也使得金價開始與美元脫鉤而飆漲,此時政府就面臨困境,是否要調整新台幣的匯率跟黃金掛勾,又或者依然與美元掛鉤、同時調高金幣的面額,使其與國際行情走勢一致。

查詢歷史資料,果然也如預想的一樣。1981年11月1日聯合報曾報導,指出當時民間廠商要鑄造「建國七十年紀念金幣」,被央行阻止,央行主張凡是稱「幣」就該由中央政府發行,不過央行自己發行的「建國七十年紀念金幣」,卻無面值,該報導引述央行官員的說法,「央行發行紀念幣本就是希望民眾購存作紀念,而不是要供大眾交易流通,當作幣來使用;另一方面,金價經常波動,從製造到正式發售有一時段,鑄上價格就不能適應可能的波動」。

圖為1981年中央銀行發行的建國七十年紀念金章,當時宣傳它是「金幣」。圖片來源:首席收藏網。

不過台灣的《聯合報》後來數年內曾多次報導央行「建國七十年紀念金幣」價格不斷下跌,重要原因即在於沒有面值,吸引不了收藏者的興趣,這又是一個很弔詭、值得思考的地方,為什麼一定要有政府加持的黃金才會更有價值呢?

1989年8月聯合報也曾報導,央行官員表示二十年來未發行紀念幣的原因是國際金價變化太快,發行有面額的金幣恐會發生面額嚴重脫離金幣所值。其實,政府選擇沉默以對,並不直接回應黃金與貨幣價值的聯繫,而是去除「金幣」上的幣值、刻意忽略法償效力,將這個問題掩蓋掉。這是一種對國際上「美元金本位」制度滅亡的消極應對,甚至可說是一種謊言。

(未完待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63

帖子

1048

积分

进士

Rank: 6Rank: 6

积分
1048
发表于 2019-7-17 1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1985年 國父孫中山先生壹佰貳拾歲誕辰紀念 金幣/金章 的規劃與發行, 多少能感覺到當時台灣央行的保守政策.
下圖左:出自1992年出版的中央造幣廠幣章圖鑑的截圖,似乎說明中央造幣廠規劃是有面額之紀念金幣
下圖右: 是台灣央行最後所發行之紀念金章, 其中,面額被刪去了.

1985_120Ya.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

帖子

185

积分

童生

Rank: 2

积分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20: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長見識了,非常感謝您的補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首席收藏 ( 京ICP备11006322号-8 )

GMT+8, 2024-3-28 17:04 , Processed in 0.0337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3-2024 ShouX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